科举取士是六部中吏部主管的吗(负责科举的是礼部还是吏部)
作者: 更新 :2023-04-11

官员部门是管选拔人才的部门。
官方部门是中国古代的官方部门之一。汉代开始建立官员曹,改为尚书服务曹,魏晋以后称为官方部门。隋、唐、五代,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,长官被称为官方部门。官员是指文职官员,大多是官员,相当于现代文职公务员。
官员部设有官员部、司封司、司勋司、考功司,负责任免、考试、升降、勋章、激励等事务,类似于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。唐初主持科举考试,开元二十四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。唐代中期,尚书省职权被使职侵占,总部对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益减弱。长官称官部尚书,置官部侍郎两人。曾更名为司列、天官、文部,旋复旧。后代保持不变。只有宋代使职盛行,官员的职位是审官院,物品全掌,官员部尚书也不治总部事。
唐代吏部
唐代官员有:尚书一人,正三品;侍郎二人,正四品上;郎中二人,正五品上;员外郎二人,从六品上。
官部主事4人,司封主事2人,司勋主事4人,考功主事3人。唐代武德五年改选部为官部,七年省侍郎。贞观二年复置。龙朔元年改官部为司列,主爵为司封,考功。武后光宅元年改官部为天官。垂拱元年改为主爵的日司封。天宝十一年改官部日文部,德二年复旧。有30名官员命令历史,60名书命令历史;14名制书命令历史;11人,8名亭长,12人;4人命令历史,9人命令历史,4人;33人,67人,4人;15人,30人,4人。
补充资料
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可能采用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。它扩大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水平,吸收了大量来自中低层次社会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。特别是唐宋时期,科举制度正处于发展完善之初,表现出生机勃勃的进步,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。 [3]
总的来说,史学界基本上对唐代的科举制度持积极态度,认为它为唐朝的统治者吸引了人才,为下层群众提供了新的上升渠道,动摇了门阀制度,扩大了统治基础,促进了文化的发展。
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 , 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。它造成了社会流动,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;一套严格的科举考试程序和制度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。科举制度使考生获得公平交易的机会,这对激发人们积极因素、普遍收集人才具有无可辩驳的优势。以考试取士,权力在国内,考生无私恩,被推翻者无怨恨,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。
扩展阅读
三省中的尚书省是政府里最大的行政机构,它下面又设有六部——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。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权;户部掌管民政户口和财政;礼部主管宗教、教育事宜;兵部掌军事;刑部掌司法;工部主管建设。六部各司其职。
证明了店朝选拨全国官员之权,已经掌握在中央政府之手。礼部只有考试官员之权,科举及第以后,不能直接当官。经吏部考试合格后,由吏部任命当官。由此可见,唐朝考选和任用全国官员之权,都山中央政府掌握。其次,魏晋南北朝,以“门资”取士。
科举一般认为是始于隋朝,但真正发展成熟,完全能够自由考试并排除门阀限制,则是由唐开始的。唐朝的科举形式很多,含金量最高的应该是进士科,主要考察诗赋、时务策论等等。整个唐朝通过科举取士约一万人。科举过后,吏部还要经过考核,“身、言、书、判”这几项内容都要考,即体貌、言辞、书法、判文这几个方面。四者都合格,再由吏部提交门下省审核,最后才会授予官职。
吏部尚书贵为六部之首,主管全国文官的选拔和任用,有“吏部天官”之美誉。此时李尚书上任发现国子监有八千多监生正在吏部备选做官,而且里面有一成多均是花钱捐的,毫无任何真才实学,于是就毫不客气将这些人辞退掉。他的好友、同是朝廷重臣的王文劝他说:“这近名千不合格的监生都是朝廷各级官员的子弟,由于正规的科举无法考中举人、进士,只好花银子进国子监当跳板,你把他们都赶回家,俗话说断人仕途如杀人掘坟啊?得罪这么多同僚又是何苦呢?”
就好比说古代帝王开科举取士,中举者砥砺几十年才干到六部内阁,而现在皇帝去直接从民间提人一步进入六部内阁,这就是越过现有的共识重新开一条道,这让那些穷经皓首的读书人、砥砺几十年的士大夫做如何感想?
- END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