孰能无惑上一句
作者: 更新 :2023-02-18

“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",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师说》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很多道理的,谁能没有困惑呢?告诉了我们要多学习,才能学到更多知识。
作者介绍
韩愈(768年-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。自称“郡望昌黎”,世称“韩昌黎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唐朝优秀的文学家、教育家、思想家、思想家。
贞元八年(792年),韩愈登进士第,两任节度推官,累官监察御史。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,历都官员外郎、史馆修撰、中书舍人等职。块和十二年(817年),担任丞相裴度的行军司马,参加讨平“淮西之乱”。之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。晚年官至吏部侍郎,人叫“韩吏部”。长庆四年(824年),韩愈病故,年五十七,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文”,故名“韩语公”。元丰年间(1078年),追封昌黎伯,并从祀孔庙。
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者,被后人誉为“唐宋八大家”居首,与柳宗元合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。后人将其与柳宗元、欧阳修和苏轼统称“千载文章四大家”。他提出的“文道合一”、“气盛言宜”、“务去陈言”、“文从字顺”等短文的写作理论,对后人挺有指导作用。著有《韩昌黎集》等。
主题思想
作者说明所有人都可以作自己的教师,不可因地位贵贱或年纪区别,就不肯虚心学习。文尾并以孟子言行做证,声明求师重道是自古早已的做法,时人实不可背叛古道。
这是韩愈短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。文章阐述了从师表学习必要性和标准,抨击了当时社会上“耻学于师”的恶习,表现出不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,也表现出作者不顾凡俗独抒己见的精神。
我国古代的学校德育十分发达,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。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,已经国子监执教。那样,韩愈为何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,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”?原来他所讲的“师”,有之独特含意。既不是指各个官衙的学校老师,也不是指“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”的启蒙老师,而是指社会上学业有成,可以“传道受业解惑”得人。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,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。《新唐书》本传说他“造就后举人,通常著名。经愈指授,皆称韩门弟子”。
- END -